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0月, 2022的文章

《生活智慧小啟發》

圖片
《莊子·知北游》云: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時有明法而不議,萬物有成理而不説。」 這段話白話文的意思是:「天地之間具有最偉大的美德,但它總是沉默無言,一年四季有其明確的規律,但它卻從不議論,世間萬物總有它固定的道理,但它卻從來都不多做解釋。」 透過這段影片,讓我們領略到... 生命本來的姿態就如此地從容悠遊;在這空山無人、雲起雲湧、水流花開的自在裡——生命的真諦,就在這如夢似幻森羅萬象的天光雲影中,塵埃落定。 祝願大家也能一同契入這大自然的空靈之美。 文/林勵廷、余昰萱

《宗教信仰背後的真相》

圖片
人存活在這個世界上,通常都是在開始真正地擁有獨立自主權後,才會逐漸發展出一套,自己奉為圭臬的信仰。這個信仰不見得一定要與宗教有關,它可以是任何的主義、任何的想法、任何的價值觀。 這當中大部分的人,在執行時,都會出現一個共通點,那就是:認為自己這樣是對的。如果這樣的信仰能夠讓你愈來愈擴展、自由、豐盛、健康、圓融,那就可以繼續下去;反之,則該停下腳步,好好想想。根據我的經驗,生活中實際的情況是,人通常學到了一個好的觀念或接觸到一件好的事物,便會開始積極推廣,試圖說服身邊所有的人都要支持他。對象正確,就會得到擁護;對象錯誤,便會因對方的拒絕、輕蔑、期待落空而受傷。 那些少部分願意停下來,真正尊重對方需求,理解對方立場、用心聆聽市場供需的人,他們在執行時,通常是邊做邊觀察,細細體會方法修正後的反應,同時不斷保持學習、接觸新事物、瞭解時代的脈動,才會取得成功。能夠在這個立足點出發,願意看見事實,並隨時重新錨定的人,才有資格談修行。因此,你的信仰是什麼,並不在此次討論的範圍內,但這個例子放在經營事業,也是相通的。 那麼宗教信仰的宗旨又是什麼呢? 其實不論哪個宗教––基督教、佛教、伊斯蘭教或道教,它們的根源不外乎都是在勸人生前要為善,死後方能上天堂,不經地獄之苦,並隨著每一世善功的累積,最後能夠脫離輪迴,位列仙班。只是在行善的過程中,一定會遇到總總的考驗與誘惑,讓你遲疑猶豫,因此每個宗教都會擁有戒規,要你守戒,並告訴你,只要你堅定正信念、正信心,就會有十方天神、菩薩護衛你。然而這個單純而美好的宗旨,隨著人性自我控制欲的擴大,至今多數早已蕩然無存。 如果要我對現今宗教現象下個註解的話,我的詮釋是:「人們總是在用自以為是的方式信仰神,卻甚少真正體悟神的信仰是什麼。」而這......就是當今多數宗教信仰背後的真相!所以總是會有那麼多的紛爭,那麼多的亂象,其中爭的不外乎就是想成為贏家,以及成為勝利者後續所帶來的效應。 不瞞各位讀者,筆者雖然是神職人員,但身邊卻有不少無神論與非宗教圈的朋友。我們之間並不因為我的宗教色彩而失去友誼,因為宗教信仰的框架,往往是人在定義,並非神的真意––神的國度,是不分高下、種族、信仰、性別;能欣欣向榮、互助、共享、共存的境界。在這裡和大家分享,共勉之! 文/余昰萱 PS.照片為自家小陽台種植的蘭花

《讀三世惡業一世還,因果故事的心得分享》

圖片
  一位真正在行善的人,  冥冥之中 上天都會自有安排。 今天就來分享一則天不厭善, 三世惡業一世還的故事。   北宋年間,在一個村莊裏住著一個十來歲、腿患殘疾、父母雙亡的孩子。這個孩子不但孤苦伶仃,而且生活還十分困苦,甚至要靠鄉鄰施捨或乞討才能活命。   這個村子的前面有一條河,來往的村民和路人都需要涉水而過,特別是對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說十分不便,每當夏季河床漲水時更是無法通行。但是年復一年,誰也沒有想過要改變它,只有這個孩子天天撿石頭,堆在河邊。   人們看到了,就問這個孩子為什麼要撿石頭堆在河邊。孩子回答說,要修一座石橋,方便鄉鄰們行走。眾人聽了不以為然,認為孩子是在說瘋話,大多哈哈大笑不了了之。 可是日積月累,年復一年,石頭竟然堆成了小山。這時鄉鄰們開始改變看法,並被這個孩子的精神所感動,大家紛紛投入到了撿石、採石、修橋的行動中。鄉鄰請來工匠,開始建造石橋,這個殘疾孩子開心極了,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。 然而,不幸的事情卻發生了,橋還沒建成,這可憐的孩子卻在一次鑿石頭的過程中,被飛濺的石頭崩瞎了雙眼。人們 都 痛惜責怪老天不公說:「為什麼這麼善良的一個孩子,一心為大家著想,竟然得到了這樣的報應!」可是這個孩子本人卻毫無怨言,每天仍然在修橋的現場 摸索著 幹著 能 力所及的活。在大家齊的心協力下,某日石橋終於完成了。 眾人在歡喜、慶賀之餘,都將憐惜、讚嘆的目光聚向那個孤苦伶仃原本就一條腿殘疾、現在又瞎了雙眼的孩子身上。那孩子雖然無法親眼看到夢想中的石橋落成,但臉上卻露出了平生最歡樂的笑容。 就在這時,一場不期而至的大雨似乎要為這座橋洗去浮塵,壯壯行色,在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雷過後,眾人發現孩子已被雷擊中,倒地身亡。眾人震驚憤怒極了,壓抑不住的情感傾洩了出來,嘆息孩子苦命,更指責上蒼的不公…… 這時,恰巧民間稱之為青天大老爺的包拯包相爺因為差辦路過此地。百姓紛紛攔住官轎為孩子抱不平討公道,並質問相爺:「好人為何不得好報?今後好人何以做得?」這位鐵面無私的包相爺當下受到村民沸騰的情緒所渲染,便揮毫疾書,憤然寫下「寧行惡勿行善」此六個字後拂袖而去。 回到京城,包公將辦差之事連同路上的見聞一一奏明皇上,卻瞞了自己題字一事。因為儘管心中為那孩子行善卻得惡報之事感到萬分不解,但三思後還是為自己當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