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從中國遠古神話中初探禮的本源》(下)




中華民族是最敬神、愛神的民族。自古以來,中華文化中,最大的禮莫過於祭拜天地。禮,源於先民們的祭神習俗,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有了它的胚芽。


在古代禮學名著《禮記·禮運篇》中,對禮儀的起源曾有過一段描述,它說:「夫禮之初,始諸飲食,其燔黍捭豚,汗尊而杯飲,蕢桴而土鼓,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。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:遠古原始社會的人們在行禮時,先準備好酒和食物,再把黍米和屠宰後的小豬放在燒石上,點燃柴草燒石炙烤,再在地上挖出一個盛酒的坑,用手掬捧而飲,並用茅草綑紮 成鼓槌,用土捏成鼓,敲打撞擊,以此來表示對鬼神的崇敬。

   

中國遠古神話蘊含著深奧的意義,境界之高美,就像鑽石一樣,光芒四射悠久永恆。相傳盤古在完成開天闢地之後,將身體化爲日月山川,土木金石與萬物。捏土造人煉石補天的女媧是用自己的身體,去填補好天上最後的破洞。精衛銜微木,將以之填滄海的堅毅與善良憾動人心。燧人氏鑽木取火、伏羲氏畫八卦、神農氏親嘗百草、大禹治水中國上古神話中的開天、補天、填海、取火、八卦、嚐草、治水˙˙˙等等不勝枚舉的神話,不僅體現其奉獻的偉大精神,同時也表現出他們“愛民、衛民、保民、佑民卓越非凡的莊嚴神性,成為流傳千古萬世不朽的傳奇故事。

 

神話永遠活躍在人民生活中。神話是民俗的一部分,也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。祂聖化了人的生命,神是德行高尚的道德典範,是人們學習的榜樣,在潜移默化中,有助于培養人們勇敢、堅强、善良、正義、慈悲和仁愛的尚德精神,鼓舞人們去行善積德、建功立業。為人類道德的發展奠定深厚的基礎,引導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感悟。


我們從【說文解字】中就可以發現,所有「示」字部的字的解釋都是與神有關的:禮,「履」也,所以事神致福也」;「福,佑也」,對神禮敬會得到上天的庇佑而有福份; 「祥,福也」; 「禧,禮吉也,行禮獲吉也」,因為向上天行禮表尊敬而獲得吉祥,還有很多這類的字,都蘊含著祈福賜福納福的意思。古人用這些字告訴後人,禮敬神明就會得到神的護佑,按照天道去行事神會賜予福份。所以人要感恩、敬畏和祈求天神,服從天意和天命實踐道德人倫,做到這一點,就能得到上天的保護,反之,則會受到上天的懲罰。


禮樂文化,是從祭祀文化發展而來的。“禮”之本義乃指敬神之心,而後引用為祭神之器或祭神的宗教儀式,而後才泛指人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儀式。至於其淵源,都歸屬於上古祭祀文化。   

 

清華大學彭林教授認為“禮的傳授,一定要把人文精神作為重心”,其中關鍵又有兩點:“第一,‘德’是禮的靈魂。”“第二,‘敬’是禮的核心。中國人一直尊崇「天人合一」的理念 ,所謂「天人合一」,就是人要順合於天,人道要順合於天道、神意、人類只有回歸傳統,敬畏、感恩、重德、行善,才能真正的找回真我,返璞歸真。

 

幾千年來,凝聚中國社會力量的不是宗教,而是宗教所提倡的道德精神。中國人所信仰的,就是道德。志於道德,以道德養身、養心、養神、讓生命、溫暖和愛透過宗教信仰和祭祀禮俗 不斷延續、發揚、傳承。中國有句古話「來者落地生根,去者落葉歸根。」不忘本質、不忘來路、不忘品格、不忘初心。不忘人與生俱來最珍貴和不可改變的天真、天良、天性、天賦、天倫…德是禮的靈魂,這就是禮的本源,人以德合天,就是禮的最高表現。

 

相傳林府千歲不慕名位,隱居泰山高卧山林,悠遊於松石雲水之間,向進山香客宣傳孔子的學説,並給當地山民傳授禮、樂、書、數等文化知識,做了很多有益於人民的事情,他對禮的研究,造詣宏深,對禮的宣揚更是不遺餘力。禮是宇宙人生的根本大法則,禮之道也是使所有生命能夠幸福的大法則。

 

林府千歲愛人以德,覺人以禮,心存牖世,憫念凡塵,以禮之光 ,照亮千萬心,以禮之光,指引千萬人,以禮之光,成就千萬福德田。人生一步一步走, 但求不忘本質、不忘來路、不忘品格、不忘初心、用敬畏感恩的心看世界,用反省的心看自己,這就是通往幸福的道路,這就是拜神的目的。拜神的目的在於不只為自己求幸福,也願為天下眾生求幸福,以神為心,以道為骨,以德為表,這就是返璞歸真的人生,也是落葉歸根的人生,更是天人合一的真諦。

 

文/林勵廷、余昰萱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
※文章歡迎分享,請註明出處與連結
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《生活智慧小啟發》

《林府千歲濟事聖記》(一) 信仰的力量

《宗教信仰背後的真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