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《生活智慧小啟發》

圖片
《莊子·知北游》云:「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四時有明法而不議,萬物有成理而不説。」 這段話白話文的意思是:「天地之間具有最偉大的美德,但它總是沉默無言,一年四季有其明確的規律,但它卻從不議論,世間萬物總有它固定的道理,但它卻從來都不多做解釋。」 透過這段影片,讓我們領略到... 生命本來的姿態就如此地從容悠遊;在這空山無人、雲起雲湧、水流花開的自在裡——生命的真諦,就在這如夢似幻森羅萬象的天光雲影中,塵埃落定。 祝願大家也能一同契入這大自然的空靈之美。 文/林勵廷、余昰萱

《宗教信仰背後的真相》

圖片
人存活在這個世界上,通常都是在開始真正地擁有獨立自主權後,才會逐漸發展出一套,自己奉為圭臬的信仰。這個信仰不見得一定要與宗教有關,它可以是任何的主義、任何的想法、任何的價值觀。 這當中大部分的人,在執行時,都會出現一個共通點,那就是:認為自己這樣是對的。如果這樣的信仰能夠讓你愈來愈擴展、自由、豐盛、健康、圓融,那就可以繼續下去;反之,則該停下腳步,好好想想。根據我的經驗,生活中實際的情況是,人通常學到了一個好的觀念或接觸到一件好的事物,便會開始積極推廣,試圖說服身邊所有的人都要支持他。對象正確,就會得到擁護;對象錯誤,便會因對方的拒絕、輕蔑、期待落空而受傷。 那些少部分願意停下來,真正尊重對方需求,理解對方立場、用心聆聽市場供需的人,他們在執行時,通常是邊做邊觀察,細細體會方法修正後的反應,同時不斷保持學習、接觸新事物、瞭解時代的脈動,才會取得成功。能夠在這個立足點出發,願意看見事實,並隨時重新錨定的人,才有資格談修行。因此,你的信仰是什麼,並不在此次討論的範圍內,但這個例子放在經營事業,也是相通的。 那麼宗教信仰的宗旨又是什麼呢? 其實不論哪個宗教––基督教、佛教、伊斯蘭教或道教,它們的根源不外乎都是在勸人生前要為善,死後方能上天堂,不經地獄之苦,並隨著每一世善功的累積,最後能夠脫離輪迴,位列仙班。只是在行善的過程中,一定會遇到總總的考驗與誘惑,讓你遲疑猶豫,因此每個宗教都會擁有戒規,要你守戒,並告訴你,只要你堅定正信念、正信心,就會有十方天神、菩薩護衛你。然而這個單純而美好的宗旨,隨著人性自我控制欲的擴大,至今多數早已蕩然無存。 如果要我對現今宗教現象下個註解的話,我的詮釋是:「人們總是在用自以為是的方式信仰神,卻甚少真正體悟神的信仰是什麼。」而這......就是當今多數宗教信仰背後的真相!所以總是會有那麼多的紛爭,那麼多的亂象,其中爭的不外乎就是想成為贏家,以及成為勝利者後續所帶來的效應。 不瞞各位讀者,筆者雖然是神職人員,但身邊卻有不少無神論與非宗教圈的朋友。我們之間並不因為我的宗教色彩而失去友誼,因為宗教信仰的框架,往往是人在定義,並非神的真意––神的國度,是不分高下、種族、信仰、性別;能欣欣向榮、互助、共享、共存的境界。在這裡和大家分享,共勉之! 文/余昰萱 PS.照片為自家小陽台種植的蘭花

《讀三世惡業一世還,因果故事的心得分享》

圖片
  一位真正在行善的人,  冥冥之中 上天都會自有安排。 今天就來分享一則天不厭善, 三世惡業一世還的故事。   北宋年間,在一個村莊裏住著一個十來歲、腿患殘疾、父母雙亡的孩子。這個孩子不但孤苦伶仃,而且生活還十分困苦,甚至要靠鄉鄰施捨或乞討才能活命。   這個村子的前面有一條河,來往的村民和路人都需要涉水而過,特別是對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說十分不便,每當夏季河床漲水時更是無法通行。但是年復一年,誰也沒有想過要改變它,只有這個孩子天天撿石頭,堆在河邊。   人們看到了,就問這個孩子為什麼要撿石頭堆在河邊。孩子回答說,要修一座石橋,方便鄉鄰們行走。眾人聽了不以為然,認為孩子是在說瘋話,大多哈哈大笑不了了之。 可是日積月累,年復一年,石頭竟然堆成了小山。這時鄉鄰們開始改變看法,並被這個孩子的精神所感動,大家紛紛投入到了撿石、採石、修橋的行動中。鄉鄰請來工匠,開始建造石橋,這個殘疾孩子開心極了,更是全身心投入其中。 然而,不幸的事情卻發生了,橋還沒建成,這可憐的孩子卻在一次鑿石頭的過程中,被飛濺的石頭崩瞎了雙眼。人們 都 痛惜責怪老天不公說:「為什麼這麼善良的一個孩子,一心為大家著想,竟然得到了這樣的報應!」可是這個孩子本人卻毫無怨言,每天仍然在修橋的現場 摸索著 幹著 能 力所及的活。在大家齊的心協力下,某日石橋終於完成了。 眾人在歡喜、慶賀之餘,都將憐惜、讚嘆的目光聚向那個孤苦伶仃原本就一條腿殘疾、現在又瞎了雙眼的孩子身上。那孩子雖然無法親眼看到夢想中的石橋落成,但臉上卻露出了平生最歡樂的笑容。 就在這時,一場不期而至的大雨似乎要為這座橋洗去浮塵,壯壯行色,在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雷過後,眾人發現孩子已被雷擊中,倒地身亡。眾人震驚憤怒極了,壓抑不住的情感傾洩了出來,嘆息孩子苦命,更指責上蒼的不公…… 這時,恰巧民間稱之為青天大老爺的包拯包相爺因為差辦路過此地。百姓紛紛攔住官轎為孩子抱不平討公道,並質問相爺:「好人為何不得好報?今後好人何以做得?」這位鐵面無私的包相爺當下受到村民沸騰的情緒所渲染,便揮毫疾書,憤然寫下「寧行惡勿行善」此六個字後拂袖而去。 回到京城,包公將辦差之事連同路上的見聞一一奏明皇上,卻瞞了自己題字一事。因為儘管心中為那孩子行善卻得惡報之事感到萬分不解,但三思後還是為自己當...

《林府千歲濟事聖記》(一) 信仰的力量

圖片
  過去有位女信徒年紀大約四十幾歲,來到保星慈明宮請示自己的健康,千歲告訴她: 「妳的健康並無大礙,要擔心的是妳的先生,不久後妳人生的里程將會備嚐艱辛,妳要勇敢的去面對。」起初這位女信徒對這番話並沒有放在心上,只是很恭敬的應諾也不做多想。一年多以後,先生罹患癌症驟然離世,忽然失去依怙的她,一個人要扛起家庭重擔,面對這晴天霹靂的變化,卻有著大無畏的泰然自若,雖然掩不住內心的悲慟,但仍然堅毅勇敢。   事後她自己描述,原來千歲早就已經告訴她,先生會比她早走,只是當時的她聽不明白,直到噩耗來臨時,她才想起千歲曾經殷切的叮嚀與關懷,於是擦乾眼淚 內心 升 起無比的勇氣,坦然接受這個已然發生的事實,並告訴自己,她必須堅強起來,況且她也不是一個人,她還有千歲的庇祐和鼓勵。在林府千歲的昭衍中,她要自己無論何時何地,決不向逆境低頭,也決不自暴自棄,她認為是千歲幫助了她,讓她激發出自己內在的力量,接受命運給的挑戰,並奮力地迎向人生大道,做一個真正活著的人。   我們都知道,拜神並不能保證人一輩子都在福、祿、壽、喜的順境中,但是卻能夠讓我們在逆境裡,使心不被逆境中的種種痛苦所束縛,並且勇敢的活下去,這是人生中最難能可貴的事,只要我們有一顆積極向上、勇敢樂觀、正直善良、時時反省感謝的心,那麼就會有一盞明亮的心燈,在冥冥之中指引你如何從逆境中超越,體悟到生命的真相,進而付諸行動讓自己的生命沒有遺憾,同時在這個分水嶺上也將更清楚的明白,『神』從不決定你的命運,但祂早已賜于你突破難關的勇氣和智慧,只要你相信,你就可以完成自己生命的意義,活出精采美好有價值的人生,這就是信仰的力量。 文/林勵廷、余昰萱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※文章歡迎分享,請註明出處與連結 PS.照片來源於Pixabay

《從中國遠古神話中初探禮的本源》(下)

圖片
中華民族是最敬神、愛神的民族。自古以來,中華文化中,最大的禮莫過於祭拜天地。禮,源於先民們的祭神習俗,早在原始社會時期就已有了它的胚芽。 在古代禮學名著《禮記·禮運篇》中,對禮儀的起源曾有過一段描述,它說:「夫禮之初,始諸飲食,其燔黍捭豚,汗尊而杯飲,蕢桴而土鼓,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。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:遠古原始社會的人們在行禮時,先準備好酒和食物,再把黍米和屠宰後的小豬放在燒石上,點燃柴草燒石炙烤,再在地上挖出一個盛酒的坑,用手掬捧而飲,並用茅草綑紮 成鼓槌,用土捏成鼓,敲打撞擊,以此來表示對鬼神的崇敬。       中國遠古神話蘊含著深奧的意義,境界之高美,就像鑽石一樣,光芒四射悠久永恆。相傳盤古在完成開天闢地之後,將身體化爲日月山川,土木金石與萬物。捏土造人煉石補天的女媧是用自己的身體,去填補好天上最後的破洞。精衛銜微木,將以之填滄海的堅毅與善良憾動人心。燧人氏鑽木取火、伏羲氏畫八卦、神農氏親嘗百草、大禹治水 … 中國上古神話中的開天、補天、填海、取火、八卦、嚐草、治水 ˙˙˙ 等等不勝枚舉的神話,不僅體現其奉獻的偉大精神,同時也表現出他們“愛民、衛民、保民、佑民卓越非凡的莊嚴神性,成為流傳千古萬世不朽的傳奇故事。   神話永遠活躍在人民生活中。神話是民俗的一部分,也是人民生活的一部分。祂聖化了人的生命,神是德行高尚的道德典範,是人們學習的榜樣,在潜移默化中,有助于培養人們勇敢、堅强、善良、正義、慈悲和仁愛的尚德精神,鼓舞人們去行善積德、建功立業。為人類道德的發展奠定深厚的基礎,引導人們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和感悟。 我們從【說文解字】中就可以發現,所有「示」字部的字的解釋都是與神有關的:禮,「履」也,所以事神致福也」;「福,佑也」,對神禮敬會得到上天的庇佑而有福份; 「祥,福也」; 「禧,禮吉也,行禮獲吉也」,因為向上天行禮表尊敬而獲得吉祥,還有很多這類的字,都蘊含著祈福賜福納福的意思。古人用這些字告訴後人,禮敬神明就會得到神的護佑,按照天道去行事神會賜予福份。所以人要感恩、敬畏和祈求天神,服從天意和天命實踐道德人倫,做到這一點,就能得到上天的保護,反之,則會受到上天的懲罰。 禮樂文化,是從祭祀文化發展而來的。“禮”之本義乃指敬神之心,而後引用為祭神之器或祭神的宗教儀式,而後才泛指人類社會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儀...

《林府千歲暨敵天大帝的信仰起源》(上)

圖片
道教文化裡的千歲信仰或王爺信仰,其內涵十分豐富奧妙難言,常常需要一些耐心從歷史的脈絡來尋其根本、探其發展 ,才能窺其門徑得到完整的認識和體會。在這裡我要從林府千歲其信仰的淵源與精神,來介紹林府千歲作為一種宗教信仰—承載著成聖、成賢、成神、成仙的歷史軌跡,來瞭解祂在世人心中的重要性和影響力。 【林府千歲信仰起源】 林府千歲本名林放字子丘,據史書記載,祂是殷代亙古第一忠臣比干的第二十七世孫,春秋魯國人,一生致力於禮的研究,對禮的造詣很深,以知禮著稱於世, 是孔子弟子中七十二賢人之一。林放在周敬王時擔任魯國的大夫,拜為太傅。是儒家學派中有卓越成就的人物之一。 據《八佾篇》記載,林放問孔子:「甚麼是禮的本源?」孔子說:「你的問題意義實在是太重要了,這真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問題。一般來說禮節儀式,與其奢侈,不如節儉;就喪事而言,與其儀式上治辦周備,不如內心真正哀傷。禮儀的意義,不在於你表面做的多完美,而是在於你內心的真誠。」 林放“問禮”之舉,具有極高的歷史、文化價值,對弘揚禮教作出重要貢獻,影響後世很大,深受歷代儒家的讚揚和歷代統治者的推崇。漢代文翁在所作描繪孔子及孔門先賢的巨型畫作《禮殿圖》中,特為林放繪製了肖像。 唐開元二十七年( 739 ),唐玄宗李隆基追贈林放為清河伯。從祀孔聖廟西廡首座,後又祀於鄉賢祠 唐大和八年( 834 )春,乾封縣人建林放祠於其故里放城集(今新泰放城鎮駐地)。宋大中祥符元年( 1008 )宋真宗趙恆下詔書追封林放長山侯。目前在許多地方的孔廟中,都立有林放的牌位。 林放公深得孔門思想的核心,因問禮於孔子而名垂千古,陪祀在被譽為「東方聖城」的孔廟中,受到後世學子的祭拜,也是民間千歲信仰或王爺信仰中非常普遍的神祇。   林府千歲在台灣稱敵天大帝,又被稱為德天大帝、林放公、太師公、大帝公、王爺公。因為生前道德崇高可匹敵於天,在死後被尊為神,聖號敵天大帝。 未完待續 文/林勵廷、余昰萱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※文章歡迎分享,請註明出處與連結 PS.照片來源於Pixabay

《人生最大的痛苦,是失去健康 》

圖片
二十七歲那年,毫無預警突如其來的一場重病,剎那之間才意識到生命是如此的無常跟脆弱,而自己又是多麼的渺小。面對椎心刺骨病痛的折磨,每一秒都好像度日如年,苦不堪言的痛苦,真的會想一死了之。在那一段臥病在床生不如死的日子裡,深刻地體會到健康的重要,能夠健健康康的活著, 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,健康是人世間最大的幸福! 人生最大的痛苦,是失去健康,也只有生病的時候,才知道健康的可貴。人都有求生的意志,都不願被病魔打敗,但英雄也怕病來磨,就算有非常堅強的意志,久病不癒,也會讓人感到灰心、沮喪、絕望、最後會升起不想活的念頭,假如真的好不了,寧願此刻就死去。 絕處逢生、重新開始。就在萬念俱灰的時候,奇蹟出現,林府千歲、保生大帝顯化在我的夢中為我治病,從此之後,病就慢慢的好轉,直到完全恢康復。令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,夢中的林府千歲、保生大帝穿著極為樸素,不是想像中花紋細緻的錦羅玉衣,也沒有貴氣莊嚴的神聖風采;跟一般的平民百姓一樣穿的只是素淨的布衣。 夢中的那一幕情景,深深的烙印在我的腦海中,清晰而雋永,深入內心,難以忘懷。一介布衣,懷濟世天下之理想,憫蒼生苦難之不捨,一片慈心灑向人間,廣大恩光與世俗同塵。像嬰兒一樣,無邪無妄、無思無慮、無欲無求、無私無我的人格境界,正是林府千歲、保生大帝的精神。 生命的成長,就像雨過天晴的彩虹,是最美好的禮物,重生之後,對生命也就有了不同的感受,人生到了某個階段,生死觀也會有了改變。古往今來,富貴貧賤,壽夭得失,恍如一夢。夢境總有醒來的時候,霎那之間,轉眼成空。 布衣一夢,賦予我生命的新意義,重生是靈性覺悟的開始。人生無常,稍縱即逝,不要再去羨慕別人光鮮華麗的外表,不要再去追逐世間名利富貴,珍惜自己所擁有的,從探討內在的我開始出發,向神學習,講究養生,注重健康,鍊養精氣神,保持著天真善良的純粹本性,甘於恬淡,寧靜致遠。培養感恩、知足、善良、慈悲、無私、奉獻、自省的人格。重生之路是學習神的精神、實踐神的精神、弘揚神的精神,開啟光明美好豐盛燦爛的人生。 文/ 林勵廷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※文章歡迎分享,請註明出處與連結 PS.照片來源於Pixabay

《感恩之心,話說從頭》

圖片
究竟是什麼微妙的機遇,將林府千歲帶到我們的身邊,開啟救世、濟世、勸世、化世,聖德宏施的一章?這得要從劉其杉、劉徐真妹這對夫妻說起,這對夫妻,是苗栗縣後龍鄉龍昇村保龍宮的信徒,保龍宮供奉的主神是保生大帝、林府千歲、哪吒三太子等 … 保生大帝醫術高超,道法無邊、降乩顯聖、救度眾生、恩威顯赫、護國祐民,深受鄉民之崇仰,是龍昇村的信仰中心,也是家家戶戶的守護神。   夫妻倆人一家十口,住在新竹糧食局旁巷弄內的矮房裡,腳踏實地、恪守本份、是誠懇老實的好人。信奉保生大帝十分虔誠,對保生大帝庇祐百姓的偉大神蹟,有很深切的體認和感悟, 夫妻倆總是 將心比心,苦人所苦,無怨無悔,不遺餘力,不辭辛勞,陪伴並帶領著遇到困難的善男信女們,一同前去苗栗縣後龍鄉龍昇村保龍宮拜拜請示。不求任何回報,動機只是一片真誠為了想幫助他人而已。   隨著信徒們的口耳相傳,保生大帝靈驗的事蹟,很快地在新竹大大的流傳開來,信眾與日俱增…不知道是不是為善最樂的赤子之心感動了保生大帝?保生大帝不忍讓信徒們承受舟車勞頓之苦,後來就在劉氏夫妻的家裡成立保龍宮北堂,建立了一個平凡而神聖的殿堂,宣揚保生大帝濟世的神聖之道。   神聖道場的完成,總是在最平凡,最不起眼的地方做起,即使沒有金碧輝煌、廟貌巍峨的場地,還是能讓人臣服願意跟隨,這就是神的精神、神的境界。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?隨遇而安,安時順處,謙敬恭遜,與人為善。心若自在,就是修行;心若自在,就是解藥;心若自在,就是幸福;心若自在,就是光明。         幾年後,在因緣的牽引下,原是保龍宮北堂信眾之一的蔡秀梅女士,擲筊擲到保生大帝值年爐主,承膺天命,繼往開來,成為林府千歲的乩生,代替保生大帝鎮守保龍宮北堂。這四十六年來,篳路藍縷一點一滴、一步一腳印的累積和耕耘,才創建了保星慈明宮,這一切的一切都來自神恩聖德的無量無邊,也歸功於劉氏夫妻無私無我、無欲無求的善心和善行,沒有他們夫妻倆當年無私無我、無欲無求的善心和善行,就沒有今天的保星慈明宮!   每每思及至此,心中都充滿了感動與感謝;感恩之心難以言述;感恩之情溢於言表,望著那陽光下閃耀著金色光芒的保星慈明宮,往事悠悠,感懷無限,劉氏夫妻一本初衷,為善一世,堅定信念,始終如一,其善蹟流傳不滅,其精神與天地共長久,實為後...

《乩生的女兒》

圖片
母親是林府千歲的乩生,我是乩生的女兒,每逢開壇問事的時候,我總會被要求做一些煮開水、洗茶杯、清理環境、整理桌面的工作,而且被認為是理所當然,一開始我並不是很樂意,因為下班回來已經很累了。比較好奇的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信徒來問事?他們是怎麼知道要來這裡的?他們又都問些了什麼事?有什麼特別的感應嗎?問題是否真的有被解決?解決之後又過的如何呢? 聽故事變成是一種樂趣,一樁樁、一件件、靈驗又感應的故事,為我的生活增添了很多精彩,深深感動了我的心。對於林府千歲的靈驗,我只有更多的崇敬與信服。 神威顯赫,信眾日增,神壇工作變得更多更繁忙,閒暇之餘什麼打雜的事情都要做,不管樂意還是不樂意,喜歡還是不喜歡。說真的一開始我確實是不很樂意,只因為自己是媽媽的女兒,做這些事情純粹是為了幫媽媽分擔,也覺得媽媽很辛苦,能做多少,就做多少。正因為這個緣故,才有機會更加接近神,在神明的身邊,聽聽神明都說些甚麼?最常聽到的是那句話:「凡事好好地做就對了 」。這是多麼簡單平凡的一句話啊!但要能確實做到,根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,簡直是比登天還難! 林府千歲一直在告誡我們,眼勿亂視、耳勿妄聽、口勿忘言、身勿妄行、心勿妄想、意勿妄貪、好好的守護自己的心,管好自己的嘴,約束好自己的行為,斷絕世俗中一切七情六慾的引誘,不假外求,福報自然來。我們都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,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,不是不報,時候未到。拜拜使人心善、使人心安;拜拜是敬畏天理、相信神明。只要順天行事,一切都會更好。透過拜拜可以使人激起內心深處強大的能量,為自己的生命找到走向幸福的路,像神明一樣照亮自己,照亮別人。堅定不移地相信,只要守住做人的本分就對了! 神的慈悲包容廣大,神的恩澤浩瀚無邊,神的力量流佈天下,神的光耀無量無極,在神的庇佑保護之下,人生充滿向上向善的力量,令人精神振奮,信心滿滿,無懼無畏,迎接未來,走向未來。 神在我心中可以說是至高的、是偉大的、是慈愛的、是智慧的、是完美的、是無所不能的、是無遠弗屆的 、神之所以成神是有道理的,所有人世間一切美好的、尊貴的、高尚的品德在神身上一一具現。 文/林勵廷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※文章歡迎分享,請註明出處與連結 PS.照片來源於朱詩蘅

《我的母親是乩生》

圖片
我自幼生長在信仰道教的家庭中長大,母親是一位虔誠的信徒,在我很小很小的時候,母親時常帶著我去神壇問事,當時年紀小的我,並不瞭解母親為什麼喜歡拜拜問神,只覺得跟著母親去拜拜很快樂就像去郊遊一樣,可以走走看看是一件既好玩又有趣的事,而當時的我,對於求神問神的行為和神明 存在的問題, 雖然 感到 有些困惑、 好奇與不解 ,但也無法多想。   從小到大的 印象中 , 母親 拜神、求 神、問神 的信仰行為,一直 是她 的 生活重心,也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這是因為虔誠至誠、深信篤信的緣故嗎? 在我十八歲那年,母親 因神明旨意以聖筊數最多成為 保生大帝的爐主,這件事對母親而言,能夠擔任爐主是莫大的榮幸,也代表著將會得到神明特別的庇佑,例如:家人會更平安、家運更亨通、財運事業也會更順利,也許還會賺大錢等等…就這樣,在滿懷歡欣被神明祝福、賜福的喜悅中,一年很快地就過了,那時候母親還說這一年我們 雖然沒有感覺有特別賺到錢,但 全家大小都平安順遂,就是莫大的福氣!母親牽著我的手去拜拜時,也經常對我說:我們做人不要占人便宜,有時候吃點虧沒有關係。這句話對我以後的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,這麼多年來,我始終記著這句話,也覺得人生在世怎麼做人才是最重要的!因為平安就是福,人一輩子能賺多少錢,跟你的善念、福德息息相關,不需汲汲營營! 一年之後,在奉請保生大帝金身回祖廟的路途中,林府千歲忽然採乩,降駕在母親的身上,是神蹟?還是奇蹟?這真是一件令人很驚奇又驚訝的事,任誰也沒有料到會是這樣的結果,也因為這個緣故,母親成為林府千歲的乩生,從此人生大逆轉,由一位每事必問神明的女信徒,轉而變成被信徒每事必問的神明的乩生。 歲月匆匆,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四十六年,可以說這四十六年以來,替神明服務就是她生命的全部。在母親主觀的自我認知中,順應神的旨意救世、濟世、是她這一生中在人世間最大的奉獻,她深深地慶幸自己有此特殊的際遇並引以為榮。對她而言,她的生命因林府千歲 奉獻出自己 而變得美好神聖,是林府千歲賦予了她嶄新的生命意義,而這個結果,卻也跳脫了一般人對當選爐主的想像。         文/林勵廷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※文章歡迎分享,請註明出處與連結 PS.照片來源於flickr